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

就我所理解的「貼標籤」

人在說話思考的時候會習慣把他要說的人事物放在自己的對立面,從而區分出「我」,並確認「我」。我覺得這是人會「貼標籤」的起因。
「貼標籤」出現在有對立衝突的社會。
之所以說對立,是因為你可以發現所有的標籤都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名詞,如富人和窮人,資優生和放牛班,軍警公教和一般民眾,18%和非18%,闌尾和非闌尾,藍的和綠的,天龍人和非天龍人。在我一個中文系看來,標籤根本無所不在,甚至連年輕人和老人都可以是標籤。
其次,之所以說衝突,是因為「貼標籤」都發生在有衝突的情況下,衝突不一定是物理上的拿刀互砍之類,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滿與幹譙,我自己把這種衝突解釋成: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相對剝奪感。比如成績好壞影響到學校的關愛程度,因此有資優生與非資優生,甚至是放牛班的標籤。
貼標籤者以相對剝奪感為理由,一來可以突顯自己爭取權益的正當性,二來「貼標籤」把一群小部分的人從社會上突顯出來,那部分的人是少數且明確的,可以在社會上形成號召力,對抗其想對抗的人,三來持續的貼標籤可以鞏固自己的基本盤。正因為有以上這三種效果,台灣社會只要出現衝突就會有「貼標籤」的行為,而我自己也認為只有社會沒有衝突,人「貼標籤」這種行為才會消失,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「貼標籤」也不盡然都是壞處,它的好處是在社會中突顯一群人並概括這一群人的特徵,讓社會大眾快速理解這群人幹了什麼,突顯社會問題。但它的壞處是容易讓人對人不對事,比如說一個人領了18%,就認為他做的都是壞事,是社會上的毒瘤之類。
既然「貼標籤」幾乎是人類的本能,也有它的好處,那我們要做的就是針對它的壞處想解決方法。
一、對事不對人。不要因為人家領18%就擅自覺得人家十惡不赦,做什麼都錯。也不要因為人家是資優生,就擅自認為人家做什麼都對。
二、資源合理分配。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相對剝奪感,又導致衝突發生,又導致「貼標籤」,因此資源合理分配才是治本之道,而身為社會資源分配者政府角色就很重要了。比如政府身為資源分配者,要主動說明舉證18%對台灣經濟社會有什麼貢獻,讓他們可以領18%,如果說明舉證的結果是18%能對國家創造比18%更大的效益,我想台灣人是很願意讓18%繼續領18%的。

此外,由上可知所謂資源合理分配絕對不是齊頭式的平等(如平均薪資之類),一個人對社會有越多貢獻就應該得要越多回報,這是天經地義的事,齊頭式平等只會夷高不湮低,讓社會停止進步。